一、张华夏先生如是说
以统计概率为由来否定因果关系,在经济学界是相当时尚的潮流。这个潮流的源头却不在经济学,而是源自于以量子力学为依据的哲学。
有关量子力学是否颠覆了因果律,我们将在第六集(量子力学否定了因果关系吗)讨论。这里讨论一下以量子力学为依据的哲学观点。
在以量子力学为依据来否定因果关系的学者中,著名哲学家张华夏先生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一篇文章中,张华夏这样说:
——“量子力学说明,并非宇宙中的一切事件及其特征值都完全由因果决定。至少,原子的衰变、电子的跃迁以及基因突变之类的微观事件,在某些方面只有概率可说,无因果性可寻。”
——“因果事件是决定性的,非因果的随机事件是非决定性的,因果事件服从因果律,本质上的随机事件不服从因果决定性规律,而服从统计概率规律。”
一言以蔽之,在张华夏先生看来,统计概率与因果关系互不相容,统计概率规律并不遵守因果律。
二、抛出硬币没有因果吗?
很多事件尤其是微观事件只能用统计概率描述,这是事实。
然而,张华夏以“只能用概率描述的事件”为依据,由此得出“无因果可寻”的结论,这种逻辑是值得商榷的。
以抛掷硬币这样一个具有概率性质的事件为例,张华夏说:“投掷一个钱币哪一面向上是没有原因或至少是没有全原因可寻的。”
那么,当我们抛掷硬币时,硬币的运行轨迹和方向真的就不遵守因果律吗?回答是“必须遵守”。维之先生说得好:
——“一枚硬币一经掷出,它必定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只是人们难以事先预计而已,这属于思想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不论我们重复抛掷还是只抛掷一次,硬币的运行轨迹和方向也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三、概率事件并不违背因果关系
董春雨教授指出:
——“对于掷币这一典型的概率事件,人们完全有能力决定硬币的哪个面朝上,譬如采取‘放置’的方法,那么在概率规则的要求下,当我们‘摇晃’硬币时会发生不同于‘放置’硬币时的不满足牛顿定律的充满魔力的不可思议的力学过程吗?不会的!即概率事件本身并不违背因果决定性。”
换言之,在抛掷硬币的时候,即使我们随意地摇晃手里的硬币,这种“随意地摇晃”的动作仍然是一个必须满足牛顿定律的力学过程,即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因果律。
由此可见, “统计规律本身虽然是客观的,但它并没有违背严格的因果决定论。”
也就是说,统计概率并没有否定因果关系。
四、统计规律与认识局限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很多事件之所以只能用统计规律来描述,乃是因为人类尚未把握这类事件中的因果关系而已。我们不能因此断言,这一类事件没有“因果性可寻”。
正如董春雨教授所说:
——“因无法完全确定其所有性质包括系统本身和外界的条件等时所采取的权宜之计,或者说由于我们对于复杂系统的知识还不够完备,于是就采用了统计规律来获得关于复杂系统的各种推论。”
即使是哥本哈根诠释的领军人物海森堡也不得不承认:
——“统计规律性在这个规则中意味着:人们只能不完全地了解有关的物理系统。”
正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是“不完全的”,所以才有统计规律存在的必要。
五、量子力学的困惑
否定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来自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从“不确定性原理”出发,当代社会科学界的不少学者引申出了一个广为流行的观点:“不确定性原理”证明,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
换言之,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现象并非因为人类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而是因为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
尤其是在大数据、计算机被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否定或悬置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进而用概率统计规律来取代因果必然性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范式。
——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赵晓磊,赵磊《“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5期。
其实,不仅爱因斯坦坚信,导致微观世界“不确定性”的原因并非微观物质自身的性质;很多物理学家也认为,“不确定性”或许是测量仪器与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微观物体与测量仪器相互作用之后呈现出来的量子现象。
哥本哈根诠释的代表人物,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也含糊地承认:
—— “按照量子理论,正是忽略体系和测量器械的相互作用的不可能性,就意味着每一次观察都将引入一个新的不可控制的要素。”
正因为如此,吴国林教授说:
——“关于这个我们尚不知其然却先知其果的量子世界本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仍然说法各异。”
六、概率论摆脱不了“决定论”
在我们看来,既然概率仍然遵循因果律,那么它就摆脱不了“决定论”的纠缠。
——这里插一句。因果律通常也被理解并阐释为“必然性” ( necessity) 或“客观规律”( objective law) 。这些概念往往在相同含义的语境下被人们使用。
在概率论中,决定论的逻辑是内涵在从0到1的变化过程之中的,只不过其决定论的程度不同而已:
——0是完全不可能,这是百分之百的决定论。
——1是确定无疑的,这也是百分之百的决定论。
——从0到1之间的概率则包含着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
比如,0.3、0.5、0.7、0.9——数字越趋近于0或1,“不确定性”就越低,决定论的程度就越强。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0到1之间的大量的“不确定性”将越来越多地被确定为0或1(确定性)。
举个例子,计量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变量:“随机变量”。这个变量之所以是“随机”的,就在于客观经济行为是“不确定”的,客观经济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因为人们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各种变量的把握有很多“无知”的盲区,所以需要有一个“随机变量”来刻画这种情况。
于是我们看到,在消费函数中:Y=α+βX,还必须加上一个“随机变量”u,原来的公式就变成了:Y=α+βX+u,这是“不得不如此”的修改。
——这里插一句。Y=α+βX+u,其中,Y为居民消费支出,X为居民家庭收入,α和β为参数(β实际上就是“边际消费倾向”),u是随机变量。
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化,随机变量中的“无知”因素将逐渐减少。当然,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不确定性”的盲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概率论的广泛运用,不过是人类对付无知的恰当且有效的工具。
七、统计因果关系也是因果关系
正因为概率论无法排除因果关系,所以学界不得不定义了两类因果关系:
——“一类是决定论的因果律,信奉者采取线性方法寻求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类是统计性的因果律,信奉者采用概率方法寻找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经典力学研究充分显示了第一类因果律的风貌,量子力学研究则充分显示了第二类因果律的格调。”
即使是统计性的因果关系,也仍然否定不了统计事件所内涵的因果关系。正如董春雨教授所说:
——“概率事件虽然是不确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概率过程不满足确定性的因果律。……从这一点上讲,概率事件并没有抛弃因果决定论,其不确定性并没有否定规律的决定作用。”
我们注意到,随着计算机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经济学越来越倾向于用统计相关描述来替代因果关系的分析,用统计因果关系来取代确定性因果关系。然而在我们看来,统计相关描述代替不了因果关系的分析。
强调统计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微观世界以及宏观世界从此不再服从因果律的决定,而只是表明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尚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决定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
统计规律的价值,我们以为就在这里。
(未完待续)
——————
特别说明:
(1)该系列文章转引自:赵晓磊,赵磊《否定因果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对“只谈概率,不谈因果”的溯源批判》(载《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9期)。这里转发时,作者在文字上作了适当补充,并省略了相关注释的出处。如需确认,请读者登录《中国知网》核对原文(原文已经在《中国知网》挂出)。
(2)拙文《否定因果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对“只谈概率,不谈因果”的溯源批判》,与笔者的另一篇文章《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载《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有着相同的问题导向,即二者都是在回应对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必然性的指责。所不同的是:《否定因果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对“只谈概率,不谈因果”的溯源批判》,针对的是对“因果关系”的否定;而《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针对的是对“历史决定论”的否定。
(3)在这里我们以系列文章的形式,将上述两文陆续挂出来,供大家参考并赐教。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